習慣法則
任何習慣或模式,
無論「好」、「壞」,
都有固步自封,不願改變的特質,
除非我們能做點改變,
難以打破困習。
人類有依直覺行事、創新、改變並重塑自己生活與行為的能力。然而我們內在的反彈卻限制了這種可能,這股反抗力量源自人類最根本的生心理結構,與世界的運作及幼年時的學習適應環境有關。人類培養習慣的傾向,有其生存上的價值。
小時候,我們藉著觀察外界的模式來理解世界,我們在飢餓與進食、白晝與黑夜、清醒或沈睡中體驗各種樣態,以順應父母的時程及自己的內在律動。藉著辨識父母所發出各種聲響,我們學會了聲音與意義的複雜關係;透過重複再三的模式,我們學會了說話。我們慢慢學會了一再重複的模式,也學會去重複它們——刷牙及其他晚間種種儀式;家中的習慣、學校及工作中的模式。等我們到了十歲,習慣早已成為我們生活裡的一部分了。
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的模式或習實,如飯前洗手等,通常沒什麼可以擔心的地方,不過真要觀察起來還是很有意思的,因為如果我們故意做點不一樣的事,我們也許會覺得怪怪的,感到很不習慣——這也證明了習慣的力量。
「習慣法則」主要談的是不正常、負面或具破壞性的習慣——也就是我們希望能去改變的模式。
從某種角度來講,「習慣法則」應該是牛頓在慣性定律中首次提出來的:「除非物體受到外力,否則靜止的物體傾向保持靜止,而移動的物體則保持移動。」換句話說,從我們的習慣模式來看,光說:「這次一定會不一樣」或「我再也不犯了」,是不夠的。
對任何會一再半途而廢、習慣做事做一半,或不斷失敗的人而言,「習慣法則」是相當重要的。除非我們仔細檢查原因,做點改變去打斷習慣的因循,否則往往會一再重複既有的模式。這條法則針對個人的習慣而來,幫助我們抱持負責的態度——主動採取不同的行動,而非無止盡的在舊習中掙扎。
以下練習透過親身的經驗與運用,協助你遵循「習慣法則」。
體驗習慣
- 挑出一個自己的生活習慣,這個習慣可能是那種停停走走,戒一陣子又會捲土重來的舊習,如戒酒、戒菸或飲食過量。
- 這種模式從何時開始?給自己一點時間弄清整個過程,從最初到現在,仔細思索這個習慣的共通點,而不是其中的差異(例如幾次戒酒失敗的不同理由)。一旦你明白其中共通的理由,就會找到施力點,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了。
- 你能做點什麼不一樣的行動,有效地去干擾這種模式?
習慣法則的應用
- 選出一項日常生活會面對到的問題,例如在幾個選擇中做決定,或做出另一種決定。
- 問自己:「我的意念想怎麼做?」然後再問:「我的性靈,那個擁有大智大愛與大悲的我,會給我什麼樣的指引?」
- 把決定或問題在心底,叩問自己的內心:「按照天道之意,而非個人的意念。」仔細聆聽、感受,然後依循心中最深切的想望與感覺去做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