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旦劃定責任歸屬,即可完全掌握職責所在,

將非我職責範疇者抛開;如此更能彼此支援,互相合作。

 

「團結力量大,歧異成散砂,眾心齊力工作易,三個臭皮匠,猶勝一個諸葛亮。」同一個道理,說法有很多種,不過每種說法都表達了同樣的理念:團結合作,可以使我們完成單打獨鬥時,難以成就之事──例如,建造一棟摩天樓或演一齣舞台劇。

在每種需要分工合作,各司其職的工作中,某些人也許更有遠見,然而他們卻需要別人的協助,否則工作成效不彰。沒有音效幫忙的搖滾名星,還搖滾得起來嗎?沒有各部門高效率的工作表現,老闆或董事長可有辦法管理公司?當政治家或企業老闆嶄露頭角時,其實有一批幫他們打基礎的人在背後幫忙。

家庭、公司或企業的合作與分工多寡,決定了他們的興衰。就個人而言,我們能不能有效的去運作,大多取決於內在狀況的和諧與否。

在我們幫助別人之前,得先幫助自己──把自己的心先安頓好──化解內心的衝突,撫平那些相互掣肘或對立的信念、價值觀與想法,甚至必須讓左右腦積極的一起合作。在我們找到和諧之前,必須先留意自己的不平衡--那些在該與不該,是與不是之間擺盪的困惑心態,因為每個決定都有它的好壞。找到內在和諧的方法非常多,如超人格練習(supersonality)、聲音對話(voice dialogue)、神經語言課程(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)、煉金催眠療法(alchemical hypnotherapy)以及其他能協助整合左右腦的教育方法。

我們必須在個人與內心、個人與他人,以及個人與環境的關係中,尋找自己的平衡點,並界定適度的責任權限,認知自己的價值觀、需要及優先順序,並了解我們不必與父母、手足、配偶或其他人一樣。

有些人很想支持服務並協助別人,有時這種付出的渴望會變成委屈求全的態度,對自己和服務的對象反而沒有益處。在極端的例子中,這種過於好管閒事的傾向會演變成共生現象,只顧慮到別人的生活,一味付出,不求回報,結果反而失去了自己。

共生的人會為別人的生活負起遠超乎正常父母、朋友或雇員該負的責任,他們把幫助別人的能力當成個人價值觀、自我價值,甚至是認同感的基礎,結果總是(而非偶爾)先想到別人,而漠視自己的需求,讓人踩在腳底下。

過度委屈自己是共生的問題核心,包括了扭曲或誇大的責任感。共生的心態使我們企圖去「矯正」別人的過錯,而不是容許他們從自己的行為後果中去學習。

如果我們在別人面前一味的委屈自己,別人當然不會抱怨了。我們很少聽別人說:「你實在太好說話了!」不過,我們不久就會發現,如果太過委屈自己,最後難免會心生反彈,而變得疏於與人合作。這種大轉變也許得花幾天、幾星期、幾個月或幾年的時間,不過遲早總會發生。

完全排斥,或繼續為別人「工作」,只是在感情上有所保留,這些都算是疏於合作。除非這種心態能矯正過來,否則我們的人際關係可能會宣告破裂。

可喜的是,有合作方面問題的人際關係其實是可以挽救,甚至可以矯正過來的,包括在付出與接受間找到新的平衡點,培養出一種相互支持的關係。坦然的溝通可以使雙方更平均的去分擔責任,減輕有共生傾向者的心理重擔。不過話又說回來,建立平衡新關係的責任,主要還是落在那些有共生傾向的人身上。

責任本身讓人樂意付出,但責任感過重的人──那些什麼事都往自己身上攬的人──則需要改變自己的態度與行為,找到平衡,才能享有真正的合作關係與均衡的責任劃分。

有時鼓勵別人自己動手做,反而是最有力的合作與支持模式。最好的協助方式,往往包括了下達適當的指令。

「責任法則」提醒我們以自在的心態去尊重去合作,這是最基本也最必要的。拓展自己的內心固然是人生的課業,但我們一定要量力而為。這條法則提醒我們尊重個人內在的價值,找到自己的平衡點。

以蘿莎琳和坦妮雅兩位母親為例,她們都有兩個孩子,原本都是廣告經理,每天通勤到台北上班。後來,蘿沙琳決定待在家裡陪孩子,把事業先擺在一旁;坦妮雅則決定繼續到台北上班,找個好保母來帶孩子。蘿莎琳和坦妮雅做了不同的決定,問題是,她們兩個都沒選擇自己真正想做的事,反而選了自己覺得「應該」做的事。

蘿莎琳在家裡覺得很挫折,可是她認為應該整天陪著孩子,才算是「好媽媽」。坦妮雅每天都捨不得離開孩子,可是她希希望做一個「享有平等機會的現代婦女」,不想跟自己的母親一樣被「綁在家裡」。

從某個角度來看,這兩名女士都做了依附別人的價值觀及想法的決定,未能聆聽自己的需求,只做別人認為她們「該做」的事。幸好,兩人後來都找到了平衡點。坦妮雅找到一個在家兼職的工作,可以陪伴子女,而蘿莎琳則回去做兼職,且樂在其中,而且因為其他的需求得到滿足,她也更珍惜與子女在一起的時間。

運用「責任法則」,我們不僅能支助別人,自己也得到了支持;在二者之間找到了平衡。我們會發現,自認為「該做」的事,以及自己真正的渴望,中間是有一段落差的。我們去做令自己開心的事,如果我們不開心,也說出自己的感受,找到一個折衷的辦法:「我會做這麼多,不過剩下的得由你來做。」那才叫責任感,也才叫合作。

以下練習可以幫你透過親身經驗與應用,了解「責任法則」。

 

–體驗責任—

在找到平衡的責任劃分及和諧的合作關係前,我們必須先自內心體會。這個透過下意識觀想的練習可平衡我們的內心衝突,練習本身只需要一兩分鐘時間,同時提供可貴的機會讓我們練習化解衝突,也提供一種平衡衝突,也提供一種平衡互惠的合作模式。

Y想像世上某處安全而獨特的場景,可以是山上的高原、隱匿的峽谷或寂靜的草原──讓它成為你心裡的一塊淨地。

Y想像一張桌子,一邊各擺一張椅子。

Y讓心中兩個衝突對立的面向浮現出來,一次一個,然後讓它們面對面跨桌而坐。不妨邀請一個代表心理,一個代表身體,一個你喜歡及一個討厭的面向,一個來自從前,另一個來自未來,或一個批判,一個寬容。每當你的情緒結,或掙扎不已時,可以用這兩個面向來代表這些感覺。

Y問每個面向,它能為你帶來什麼正面的結果或善意,如果某個面向看起來負面,也要相信,這種潛意識的存在自有它的道理,對整體也有其功用。

Y當每個面向浮現在你的心靈之眼後,注意它們的長像,它們如何移動坐臥,又有何舉止。當雙方都坐下後,留意它們彼此的關係。

Y在心裡要求雙方表達自己,直到它們找到合作一致且能溝通的關係,讓他們在未來能攜手合作。

Y等你覺得工作完成後,謝謝它們,與它們道別,然後讓它們自己去享受這次的會面。

 

–責任法則的應用—

Y如果有人要你簡短的把自己想做和不想做的事寫成單子,你會怎麼寫?把它寫出來或對自己念出聲,你怎麼去劃分它們,原因何在?

Y把自己在家裡或工作上,能夠自在去做,以及無法自在去做的事寫下來或念出來。

F這些事中有多少是你還在繼續做的,為什麼?

F你會不會為別人做事,例如子女、配偶或親人,然後又怨聲連連?

F你會覺得自己對其他人的過錯或生活有責任嗎?

Y想想自己在哪裡生活領域中責任感過重,哪些地方有太愛管閒事或因抗拒而有所保留的問題。如果你覺得太委屈或別人不懂感激──覺得像個烈士般被人踩在腳下──怎麼做才能在生活中找到更好的平衡點?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楚易天地 的頭像
    楚易天地

    楚易的分享天地

    楚易天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